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广州南沙:在时代大势中写好“大”字文章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柳时强  2021-05-13 08:53:53

珠水浩荡,活力涌动。

科创力量汇集湾区,广州南沙蓄势待发。5月13日,第20届亚洲科学理事会大会在广州南沙举办,钟南山、王恩哥、薛其坤、刘昌胜以及来自日本、美国、法国、卢森堡等国家的11名专家和院士出席会议,以“新材料时代:为可持续发展社会而创新”为主题进行探讨。

亚洲科学理事会一年一度科学机构与科学家聚集的大会首度移师于此,让南沙的科创新局备受关注。遵循“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人才支撑、生态优化”全链条创新发展路径,南沙坚持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融合发展、协同发力,强化系统谋划、重点攻关,积极构建形成创新资源集聚、创新主体活跃、创新机制高效的良好生态。

心怀“国之大者”,以南沙科学城建设为抓手,南沙在时代大势中写好“大”字文章。“大”文章要有大担当,推进国际科创中心建设、引领带动大湾区创新发展,南沙奋力扛起科技自立自强中的责任使命;“大”文章要有大智慧,全球招引英才,南沙在千帆竞发中强化人才“第一资源”优势,培养科创原动力;“大”文章要有大格局,抢抓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南沙推动“三区一中心”乘势而上,向着科创之城奋勇前行。

担当

国之重器起南沙

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加速建设,冷泉生态系统、高超声速风洞、极端海洋科考设施等重大基础设施加速谋划……

打造一流的南沙科学城,国之重器起南沙,让南沙科创发展平台足够“大”。近年来,南沙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标准建设南沙科学城、中科院明珠科学园、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布局建设一批前沿科技“国之重器”,打造成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

中国南海,当气体从海底深处喷涌而出,海面之上跳跃的蓝色火焰正在“唤醒”来自深海的巨大能量。这个能量就是俗称“可燃冰”的天然气水合物。这是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核心共建单位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第二次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取得成功的场景。

位于南沙的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成立至今,已汇聚了包括17个院士团队的47个海洋领域高层次科研队伍,大力攻克核心技术,推动可燃冰产业化进程。目前,在香港、深圳2个高水平实验室分部汇聚了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资源,推动海洋科技力量实质性合作。

可燃冰中蕴含着储量巨大的天然气资源,被誉为21世纪具有前景的接替能源。

为解决高效安全开采及生态模拟和原位载人长周期观测两大技术难题,近年来,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主任张偲院士带领团队建设“冷泉生态系统大科学装置”。冷泉生态系统大科学装置包括“原位智融研究系统”和“模拟仿真实验系统”,通过将科研人员送至2000米的深海生态样地,把海底实验搬到陆地等开展重复实验研究。

如今,该实验室以“立足湾区、深耕南海、跨越深蓝”为使命定位,聚焦“海洋安全与战略资源开发”核心科学问题,目前正在南沙推动天然气水合物钻采船(大洋钻探船)、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等涉海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并争取推动“南海岛─礁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国家级平台落户广州;将建成国际一流的海洋科学与工程研发基地,推进大湾区海洋高科技产业发展,力争获批成为“南海海洋科学国家实验室”。

深耕科学发现,南沙注入原始创新“源头活水”。近年来,南沙逐步形成了以南沙科学城和明珠科学园为主阵地、以海洋省实验室为原始创新主力军、以3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前沿研究战略支撑、以多个高水平研究院为技术供给主平台的“1+1+3+N”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推动科技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其中规划面积99平方公里的南沙科学城已纳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明珠科学园启动区5个项目已于2020年11月全面开工,预计到今年底,国科大广州学院部分多层建筑和力学所广天院总装总测实验室将实现封顶;到2023年底,整个启动区基本完成主体工程建设。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动态宽域高超声速风洞、极端海洋动态过程多尺度自主观测科考设施3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资金、用地、立项申报等前期工作已落实,预研项目已于2020年8月底开工。

为加快建设广州南沙科学城,将其打造成“百年科学城”,南沙重磅出台《支持南沙科学城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若干政策措施》(下称“科创16条”)。通过对标国内外先进地区成熟的经验做法,遵循“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人才支撑、生态优化”的全链条创新发展路径,按照“系统性、针对性、先进性、协调性”的原则,提出了一系列实实在在的政策措施。

抓住原始创新能力,也就抓住了新一轮产业创新发展的关键节点。由大院大所大装置主导的科学力量,更多地承担了“引领者”甚至是“颠覆者”的重任。

科学力量的崛起,正是南沙参与共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担当。

智慧

海纳百川聚英才

年初,《广州南沙新区创建国际化人才特区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以“粤大湾区〔2021〕1号”文号正式挂网。《方案》中12次出现“试点”一词,2次出现“率先”一词,“支持”一词为24次,其中有5次是“争取国家支持”,可见广东对南沙国际化人才特区建设的支持力度之大与期望之高。

南沙,正用人才“第一资源”激活创新“第一动力”。

近年来,南沙深入实施人才优先战略,获批全国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全国唯一的国际化人才特区。加快海外人才协同创新中心、粤港澳青年创新工场、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等平台建设。构建“1+1+10+N”重点产业政策体系、全生命周期人才服务保障体系,全面打造粤港澳人才合作示范区,成为海内外各类人才才智迸发的“热土”、实现价值的“沃土”。

在创建国际化人才特区的背景下,南沙作为大湾区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承载区,随着南沙科学城、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的建成落户,对高端人才的需求也在持续提高。

在南沙区庆盛枢纽区块,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建设如火如荼。4月30日,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一期工程核心建筑地下室顶板结构顺利浇筑。自2020年11月7日打下第一根桩,项目一期工程施工人员已经在这片土地上奋斗了170多个日与夜。

港科大(广州)项目一期工程预计明年5月移交港科大,学校初定于明年9月开学。建设完成后,港科大(广州)将采用全面融合学科模式,以开创性的学术架构打破学科间壁垒,提升学生跨学科核心竞争力,促进形成与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球发展与时俱进的全新教育和研究模式,将以人才培育、科研深耕为抓手,为大湾区及南沙“三区一中心”建设注入新动能。

成年人有28颗至32颗牙齿,每少一颗就得求助医生,但只有3D打印牙根最贴近原生牙齿。最早打破国外垄断,将3D打印牙齿技术落地珠三角的,是位于南沙的广州市健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从香港的博士,到中科院的科研人员,到现在的南沙企业家,陈贤帅的身份一直在变换。“当初选择来南沙创业的决定是正确的。”广州市健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贤帅分享了他的创业历程。

南沙区政府一直致力于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社会环境,针对落户、研发、经营等不同发展阶段,设置相应的奖励或补贴等政策扶持,为企业提供了全生命周期的支持,也为归国留学人员提供了创新创业的机遇。因此,陈贤帅从香港中文大学博士毕业后,便把项目带到了广州中国科学院先进技术研究所;2011年在南沙区政府的支持推动下,于南沙区首届科技创新成果推介会上与中山医、英泊朗三方签署“牙科种植体系统研发平台”协议,投资额度300万元,正式开始产业化运作;2013年,公司在南沙区政府与中科院的扶持下孵化成立并发展壮大,并在南沙区政府的引荐下,成功获得中科招商的投资,加速项目产业化进程,搭建了良好的创新创业平台。

陈贤帅透露,目前他们正与香港多位著名口腔医生策划在南沙区建设“粤港澳口腔种植应用示范基地”。

把人才作为创新发展最强引擎,南沙正加快构建“四个一流”(一流的南沙科学城、一流的营商环境、一流的国际人才特区、一流的优质生活圈)全方位人才发展生态,打造人才创新发展“大”“强”“广”“暖”的生态格局,着力引才用才留才,使南沙成为大湾区人才创新发展新高地。

格局

开放创新向湾区

在全球产业加速变革的浪潮中,南沙正以创新驱动,破题三区融合(国家新区、自贸试验区、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

南沙坚持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南沙科学城承载着重要使命。

南沙提出,在“十四五”期间,将强化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主动融入湾区协同创新和全球创新网络,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重要节点。

在具体举措方面,提出建设以南沙科学城为核心的大湾区科技创新策源地,构建“一核两带三芯多极点”的科技创新空间格局,形成南沙科学城“一核”引领,北部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南部海洋经济和未来产业带“两带”区域协同,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智能化动态宽域高超声速风洞、极端海洋动态过程多尺度自主观测科考设施“三芯”点轴联动,南沙资讯科技园、粤港深度合作园南沙枢纽片区、蕉门河中央商务区、南沙湾创新合作区等“多极点”战略支撑的多层次发展格局。

在南沙中心区域,一栋办公楼里竟藏着100多家科创企业,这里就是有着南沙“小硅谷”之称的香江独角兽牧场。通过科技招商体系,目前牧场已先后入驻100多家科创企业,累计总估值超过600亿元人民币:云从科技、小马智行、合创汽车、暗物智能等人工智能独角兽与准独角兽,香江独角兽牧场已渐成人工智能总部集聚区。

这只是科技推动南沙新兴产业集群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如今,南沙已集聚300多家人工智能企业和210多家生命健康企业,落户了粤港澳大湾区精准医学产业基地、中科空天飞行科技产业化基地等一批龙头项目。小马智行已发展为国内估值最高的自动驾驶企业,获批全省第一张自动驾驶卡车测试牌照。

着力优化创新生态环境,推动科技和金融融合发展,南沙正营造最有利于创新的发展环境。

随着大湾区科学论坛永久会址将落户南沙,重磅平台再添一员。论坛永久会址位于明珠湾起步区灵山岛尖东侧。规划占地面积约5万平方米,将建设会议中心、展览中心和服务酒店。以论坛永久会址为基础和核心,可以打造出一个与“金融岛”相得益彰的“科学岛”。

永久会址距明珠科学园一期仅约4.5公里,与IFF永久会址隔水相望。这也意味着,科学论坛可成为明珠科学园科技交流功能的重要渠道和展示窗口,也将和国际金融岛实现深度互动,激发“科技+金融”双轮驱动作用。

两年来,作为粤港澳合作发展三大平台之一,南沙新区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不断拓宽与港澳及周边地区合作的广度和深度,科技创新等领域成为率先突破的重点。

目前,港科大霍英东研究院已成为港澳科技成果面向内地最重要的技术成果转换平台。在粤港澳三地规则对接创新上,南沙积极探索,率先开展跨境科研资金使用,通过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省实验室向香港科技大学拨付香港分部2019年建设经费和港澳科研开放基金。华南技术转移中心线上平台以科技创新券“全国通用通兑、即兑即付”为核心的改革举措获得国务院认可,列入《国务院第三批支持创新改革举措推广清单》,助力港澳科技团队成果落地。此外,南沙加强南沙科学城与“光明科学城—松山湖科学城”联动发展。

在科技自强中扛起南沙担当,南沙正奋力在时代大势中写好“大”字文章。

百年科学城历程

2021年4月,印发“科创16条”

4月8日,南沙召开推进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动员大会,发布《支持南沙科学城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若干政策措施》。

2021年2月,明确未来五年南沙科创定位

南沙“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提交人大会议审查,在《规划纲要》中,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作为第一项主要任务。

2021年2月,以“三高”标准建设百年科学城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两周年广州推进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工作情况新闻发布会上,南沙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以高端科创资源集聚、高水平规划建设和高规格政策支撑的“三高”标准建设百年科学城。

2021年1月,南沙明确打造湾区创新灯塔

南沙区委三届十二次全会明确提出南沙2035年发展愿景:湾区创新灯塔、改革开放标杆、全球服务枢纽、未来城市典范。

2020年12月,广州首提百年科学城

广州发布的“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首次提出,立足建设百年科学城、国际一流科学城,以中科院明珠科学园为核心区,聚焦海洋、能源、空天、信息等领域,布局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前沿交叉研究平台和高层次科研机构,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

主办单位:广州人才集团                     运营维护:广州南方人才资讯科技有限公司(job168.com)
粤ICP备2021132743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6020096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