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南沙如何打造海洋经济创新高地?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2019-07-02 09:16:08

位于珠江出海口,集成区位、政策、功能和资源等多重优势的广州南沙,该如何打造成海洋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新高地?

6月27日至28日,由广州南沙开发区管委会指导,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主办、广东海丝研究院承办,广州中国科学院工业技术研究院、广东海洋协会协办的第一届“海丝论坛”暨海洋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研讨会在广州南沙举办。

经过实地调研,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封锡盛,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党委书记、副局长温宁,机器人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广州中科院工业技术研究院院长王小刚等顶尖海洋科研专家,以及多位产业专家和海洋科技企业代表,以圆桌会议的形式,为南沙把脉问诊、建言献策,指明了产业聚焦方向、政策着力点和机制体制创新关键等。

上述专家一致认为,当前在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过程中,南沙依托独特优势和扎实基础,应在海洋经济创新发展上进一步探索,形成示范引领。

资源有机整合是关键

当前,南沙已明确了其海洋经济发展方向,正围绕海洋科技创新与产业推开布局。南沙区委常委、区政府党组副书记谢明介绍,南沙正加速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包括优化提升海洋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海洋新兴产业,集中集约发展临海石化、能源等产业,加快发展海洋服务业。此外,还正加强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谋求促进海洋科技创新和成果高效转化,已有诸多项目落户。

而在圆桌会议上,多位与会专家结合海洋科创与产业发展前沿趋势、国家战略和政策导向、南沙资源禀赋等,为南沙提出了更加精准的建议和策略,并且认为在当前我国海洋产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仍较低的背景下,南沙应加速探索步伐,逐步由点到面突破、积累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经验。

“无人船,包括智能航运和智能船舶制造,国家正制定有关规划,南沙可以作为一个抓手。”封锡盛建议,目前国家已对一些重要任务提出了有一定的指导意见,南沙完全有机会、有条件在这方面做一些探索工作。

之所以提出这一建议,封锡盛表示,一方面,广东具备一定基础和优势,广东已经将无人机做到世界先进,未来在无人船方面也值得期待;另一方面,无人船领域内容丰富广泛,涉及各类型船舶、向物流港口延伸等问题,如能在技术上有所突破,将带动并造就一个新的产业群、产业链发展,意义重大。

封锡盛是我国第一位水下机器人领域的中国工程院院士,目前带领着一支全球领先的水下机器人研发团队,并正与广州接洽,有望落户南沙。

这也是近期密集涌入南沙的海洋科创资源的一个缩影。王小刚认为,这些资源将遥相呼应,为南沙的海洋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但他建议,虽然南沙有一定产业基础,近年也集聚了不少顶尖海洋科研机构,但未来资源如何有机整合将成为关键问题,这同时也将考验南沙的清晰产业定位能力。

作为南沙本土企业,东方电气(广州)重型机器有限公司董事长曾先茂也持类似看法,他认为,当前南沙乃至广州市和广东省海洋经济产业链、创新链和供应链彼此不熟悉,合作机会少,比如海工领域研发、设计与制造资源分散,这就抑制住了产业化速度或效益,建议南沙引导本地企业组成海工产业链联合体,形成强强联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分工协作的集群,打造本地产业链优势。

加速机制体制突破

“当前的海洋经济发展仍是粗放型的,传统产业占了大头,战略性新兴产业所占的比重实际偏低。”中山大学海洋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陈平在圆桌会议上直言,其根本原因在于还未打通科研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促进海洋科创成果高效转化,而这要求加速破解机制体制层面的制约,南沙应该在此方面“先行一步”。

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党委书记、副局长温宁认为,要促进海洋科技创新成果高效转化,首先应该着力解决好人才落户、住房、子女入学、出入境等突出问题。“而这一切有待于高端人才引进体制机制的完善。”他说。

对于南沙而言,温宁认为,要打造人才聚集的强磁场,必须要优化人才补助政策,除一次性的补助以外,补充建立长效激励机制和补助的一些政策,降低企事业单位人才使用的成本。

“例如,创新科技人才收入的分配制度,提升科研单位薪酬市场的竞争力和科研人员的一些积极性,重点突破事业单位的薪酬总额限制。”他说。

除此之外,创新体制和组织模式也成为与会专家建议的重要方向。

温宁建议,南沙可以尝试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重大的海洋科学仪器和设施的共享平台,同时发挥国家超算计算中心广州中心南沙分中心的优势,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科学数据的中心,利用人工智能的技术,充分挖掘海洋大数据的价值,助力智慧海洋的建设。以此完善仪器设备设施共享体制的机制,降低海洋研究的成本,提升成果的产出效率。

中集国家实验室主任、中集海工集团总工程师朱江对此颇为认同。她在带领其所在公司的同事对粤港澳大湾区高端装备研究报告进行编修工作时发现,尽管广东的海洋工业基础不错、成果颇丰,但并没有把港澳在船检、金融等方面的优势资源利用好。

因此她建议,由南沙牵头联合相关企业成立粤港澳大湾区高端海工装备的技术创新中心,把粤港澳三地资源粘合起来,此大力发展海工装备。

曾先茂则从自己企业的实际困难出发,提出要联合粤港澳三地资源,建设利于海洋工程技术研发和转化平台,形成海洋工程产学研合作机制,加快科研成果本地产业化进程。

“有了合作机制,才能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发挥各方优势,让成果转化事半功倍。”曾先茂说。

主办单位:广州人才集团                     运营维护:广州南方人才资讯科技有限公司(job168.com)
粤ICP备2021132743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602009684号